高考分数公布后,考生和家长又投入到紧张的填报高考志愿环节。记者注意到,许多“AI志愿填报”助手在各大社交平台迅速刷屏,声称只需输入高考成绩,便可精准推荐报考院校。用AI填志愿到底靠谱吗?

“AI填志愿”应用多样化,评价反馈褒贬不一

记者通过搜索发现,目前“AI填志愿”包括App、小程序、网页内嵌应用等形式,服务主体不乏互联网大厂,但多数以中小型教育机构业务拓展而来。

记者随机体验了几款“AI填志愿”应用,以“江苏考生,选择历史、政治、地理组合,总分591分”考生信息为例填入系统,发现系统会迅速给出冲刺院校、稳妥院校、保底院校三种选项。其中一款应用给出了54所“可冲刺院校”、73所“稳妥大学”、400所“保底大学”的选择。

“AI填志愿”背后的技术逻辑是什么?某“AI填志愿”小程序技术负责人告诉记者,产品基于高校招生大数据,在覆盖2000多所高校、1500多个本专科专业的基础上,为考生提供录取概率测试、智能分析志愿表等服务,并利用AI技术智能生成志愿表,帮助考生填报志愿。

考生和家长对这项新技术使用体验如何?记者在走访中发现,体验反馈呈现两极分化。一部分考生和家长认为,“AI填志愿”为目前海量的院校和专业信息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整合框架。江苏考生家长刘女士告诉记者,最近几天被海量的志愿填报信息弄得焦头烂额,各方意见听了很多,但是还没有比较明确的填报意向,她尝试了几款“AI填志愿”软件,认为虽然信息不可全信,但至少可以给出一个填报范围框架,有一定参考意义。

而另一部分考生和家长认为,“AI填志愿”给的选择并不科学,与今年了解到的新招生情况有所出入,而且提供的学校选择太多,看完甚至更迷茫了。

公益变“生意”?“AI填志愿”漏洞不少

记者通过仔细体验各种“AI填志愿”应用,发现存在不同应用之间推荐填报院校不同、部分推荐院校与最新公布的招生预估分数线有差异、收费价格较高等问题。

记者在不同“AI填志愿”应用中输入同一江苏考生的分数,一家应用推荐报考南京师范大学、吉林大学、中南大学等院校,而另一家应用则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结果,推荐该考生报考西南政法大学、上海海事大学等院校。甚至不同系统之间为同一分数给出的报考建议差距较大。

部分“AI填志愿”系统声称其当前系统本科批次采取“等效位次”方式进行风险评估推荐,一分一段表为《2023年一分一段表》,专科批次采取“历史分”评估方式。而记者在实际体验中发现,部分推荐院校与今年院校官方发布的新招生预估分数线不符。以江苏一名普通批次物理等科目类考生为例,550分的成绩,系统推荐包括南京邮电大学,而在南京邮电大学官方发布的2023江苏考生报考建议中,鼓励562分以上的考生报考。如果完全按照AI推荐的院校报考,有可能造成录取失败的后果。

“想获得全部推荐报考院校名单,请充值398元获得VIP身份解锁全部服务。”记者发现,不少“AI填报志愿”应用对普通用户隐藏了推荐报考院校全名单,如需解锁全部名单,则需支付一定费用。不同的应用开通会员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,甚至一些应用价格高达400元。不少考生和家长认为,AI填志愿并不完全可信,部分应用利用旧数据算出不科学结果,还要收取高额会员费,简直“吃相难看”。

专家:目前“AI填志愿”不可代替人工

俗话说,高考志愿填报,七分靠分数,三分靠选择。业内专家认为,考生和家长要谨防一些企业利用填报志愿期间的需求,继续贩卖焦虑,提供不科学的选择。

目前,不少企业已经将“AI填报志愿”申请了高考志愿填报的相关专利,例如某教育科技企业的“基于大数据的高考志愿填报前预测录取分数线”,某信息科技公司的“一种基于大数据的高考志愿填报方法”等。

公开数据显示,近10年来,关于高考志愿填报的企业注册量逐年增加,2012年,我国新增高考志愿相关企业仅有6家,2021年,这一数字攀升至788家,2022年,高考志愿相关企业达2033家。

对此,业内专家提醒,谨慎使用非正规AI服务志愿填报系统,防止在填写相关考生信息时遭遇信息泄露等风险。

业内专家认为,目前AI填报志愿虽然是技术进步为教育行业带来的向好发展体现,但不可轻信,也不可全信,部分系统数据可能由于没有及时更新而导致没有参考价值,可以将AI推荐的院校作为大致参考。目前AI并不能代替人工进行志愿填报选择,还需要结合考生自我喜好、班主任、各高校招生办最新预估信息等进行综合判断选择。

新华日报·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